7 月 28日,湘西州龙山县三塘村的晨雾尚未散尽,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“湘遇青春”三下乡社会实践筑梦团的志愿者们已早早来到三塘小学。这是本次活动的最后一天,校园里弥漫着甜蜜的离愁 —— 孩子们紧紧攥着志愿者的衣角,眼神盛满依恋;志愿者们则以一场精心设计的告别仪式,为这段跨越千里的青春情谊写下温暖终章。
上午九时,素白的团扇铺满课桌,五彩油彩在晨光中流淌。三十余名孩子围坐在志愿者身旁,小脸上满是专注。“姐姐,百合花是这样画的吗?”扎羊角辫的女孩举着画笔,在扇面小心翼翼勾勒粉白花瓣;一旁的小男孩画下篮球架,拉着志愿者胳膊兴奋道:“哥哥!这是你教我投篮的地方!”画笔沙沙作响间,十岁的留守儿童媛媛沉默许久,忽然在扇角写下“不想说再见”,悄悄塞进志愿者手中。
团扇绘画展示
团扇绘画环节结束后,志愿者为孩子们颁发奖状与奖品。接过荣誉的孩子们,笑脸如夏花般灿烂绽放,教室里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与自豪 —— 这是对他们这段时间努力与成长的最好肯定。
给孩子们颁奖
颁奖的欢笑尚未平息,教室忽而安静下来。五彩便利贴发到每个孩子掌心,铅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清晰可闻。“姐姐,长沙的大学… 是不是有比山还高的楼?” 一年级的小蕊用拼音笨拙地书写,眼神闪烁着对未知的渴望。她踮起脚,将便利贴郑重按在志愿者胸前:“姐姐,你明年还会从山外面来吗?”泪水在孩子们眼眶打转,八岁的小胖突然冲向一名志愿者,把脸埋进他怀里哽咽:“哥哥,我可以跟你打电话吗?”他攥紧的手心,是前一晚央求爷爷抄下的电话号码,仿佛握着一条通向山外世界的细线。
孩子们的“悄悄话”
当夜幕漫过百合花田,村委会广场亮起串串暖黄灯带。全村老少聚集于此,荧荧光点汇成星河。《左手右手》的旋律响起,三十六个孩子踏着节奏自信登场 —— 这是他们在志愿者公益课堂上反复练习的舞蹈。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与流畅的舞步,志愿者们眼眶微热,心中满是欣慰。队伍末尾的小凯奶奶一边鼓掌一边抹泪:“娃爹妈在外打工三年,头一回见他这么自信,笑得这么敞亮!”
孩子们表演后,志愿者们以活力舞蹈与深情歌声,表达对乡土和乡亲的感激。晚会最高潮,全体人员共同合唱,将这份深厚情谊的美好祝愿,融入难忘的夏夜。
晚会合影
次日清晨,志愿者踏上归程时,住宿点的院子里已挤满守候的孩子 —— 他们捧着公益课堂学做的剪纸、团扇,塞进“老师”们的行囊。大巴启动,一张便利贴从志愿者口袋滑落,稚拙字迹在晨光中晕开:“等我能翻过十八弯的山,就去长沙找你看真的大学。”这些承载知识与温情的“课堂印记”,正是“湘遇青春” 此行最珍贵的回响 —— 当青春的智慧之光点亮山乡课堂,那些被爱意浇灌的童年梦想,终将茁壮为支撑乡村振兴的新苗。
(文 廖坚 金哲丽)
官方微信
官方手机站
码上接单接诉即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