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建军 98 周年即将到来之际,7 月 27 日的湘西州龙山县三塘小学里,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下斑驳光影。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“湘遇青春”三下乡社会实践筑梦团的志愿者们,正和孩子们一起等候一位特殊的客人 —— 本村退伍老兵田爷爷。这场精心策划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,以“听老兵讲峥嵘岁月”为主题,在庆祝建军节的特殊节点里,为乡村校园注入了滚烫的红色力量。活动旨在以老兵亲身经历为鲜活教材,深化青少年国防教育,传承红色基因,激励乡村学子奋发向上,厚植建设家乡的情怀。
一、高粱饭里的峥嵘岁月:老兵讲述初心故事
“那时候在新兵营,平时吃的都是高粱饭,每周能吃上一顿大米饭,就像过节一样。” 田爷爷站在孩子们中间,缓缓翻开记忆的相册,将自己五年的海军生涯娓娓道来。作为一名曾驻守海疆的战士,他没有过多描述惊心动魄的场景,反而用“高粱饭”这个细节,让孩子们读懂了艰苦岁月里的坚守。
“冬天站岗,海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,棉衣薄得挡不住寒气,但没有一个人喊过苦。” 田爷爷的讲述里,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有最动人的真实 —— 新兵训练时磨破又缝补的解放鞋,深夜执勤时用来提神的干辣椒,还有战友们互相取暖、分享半块压缩饼干的温暖瞬间。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,像一幅立体的历史画卷,让孩子们明白了“军人”二字背后的重量。
听老兵爷爷讲故事
讲到动情处,田爷爷对孩子们说:“你们现在碗里的白米饭,是当年我们想都不敢多想的宝贝。这不是凭空来的,是一代代人扛着锄头、握着钢枪,一点点拼出来的。” 他的眼神里满是恳切:“浪费粮食,就是忘了过去啊。”简单的话语,让在场的孩子们悄悄挺直了腰板,有的还下意识地抿了抿嘴。
二、从历史到未来:一份关于“根”的嘱托
田爷爷的故事没有停留在回忆里,更延伸到了对孩子们的期许。他看着教室里崭新的课桌椅、墙上的电子黑板,轻声感叹:“现在的条件多好啊,我们那时候上课,桌子是土坯砌的,课本要几个人轮流看。”这份对比,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到“珍惜”二字的含义。
“记住,你们现在坐的教室,脚下的土地,就是三塘村的根。”他的声音忽然提高了些,目光扫过每一张稚嫩的脸庞,“学好知识,不是为了忘了这里,而是为了将来能回来建设这里。” 他举例说,村里以前路不好走,现在修起了水泥路;以前没自来水,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。“这些变化,都是靠人干出来的。你们就是三塘村的未来,要让这里的山更绿、水更清,让日子越过越甜。”这番话将个人成长与家乡发展紧紧连在一起,让“爱国”不再是遥远的概念,而是具体到“学好本领建设家乡”的行动。
倾听老兵的嘱托
三、精神的传承:志愿者与孩子们的双向感动
活动结束后,“湘遇青春”的志愿者们围着田爷爷,继续听他讲述当年的故事。当听到他说“虽然退伍了,但只要国家需要,我随时能站出来”时,志愿者小张红了眼眶:“以前在课本里学‘奉献’,今天才真正明白这两个字的分量。” 另一位志愿者则说:“田爷爷对家乡的牵挂,让我更清楚自己来‘三下乡’的意义 —— 不只是送知识,更是接棒这份对土地的热爱。”
和志愿者亲切交谈
这种感动也传递给了孩子们。三年级的小宇说:“田爷爷让我知道,军人很伟大,家乡也很重要。我以后要好好学习,长大了当工程师,给村里修更好的桥。” 孩子们的心声,正是这次活动最珍贵的收获。
活动最后,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,围着田爷爷在课堂里合影。镜头定格的瞬间,老兵的斑发、孩子们的笑脸、志愿者胸前的团徽,构成了一幅 “传承” 的画面。
和老兵爷爷合影
在建军节来临之际,这场特殊的“课堂”意义非凡。它让红色基因通过老兵的话语落地生根,让爱国情怀与乡土情结在孩子们心中发芽。正如“湘遇青春” 团队所说:“三下乡不仅是我们走向乡村,更是让红色精神走进青春。”而这份精神的传承,终将成为乡村振兴中最持久的力量。
(文 廖坚 金哲丽)
官方微信
官方手机站
码上接单接诉即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