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制实验仪器设备工作是学校鼓励教师创新、节约办学资源、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。我校电气工程学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,将其视为提升教师科研能力、培养学生实践技能、盘活现有设备资产的关键路径。据统计,自2023年以来,在学校批准立项的15项自研课题中,电气工程学院独占9项,获批经费占比达56%,无论在项目数量还是经费支持上均位居第一,充分体现了学院在该领域的活跃度与学校的高度认可。
一、系统谋划,多措并举,形成可复制的推广经验
一是坚持学院统筹。学院层面从项目的前期调研、可行性论证阶段便深度介入,确保项目立项科学、设计合理。在项目推进过程中,学院强化过程管理,主动提供各种支持,解决实际困难,为项目团队扫清障碍。二是突出需求导向。项目充分发挥专业教师,尤其是一线教师的核心作用,围绕课程需求与设备痛点,在方案设计中着重对原有教学设备进行改进升级。例如,将柜门改为透明便于观察,接线方式由螺丝压接改为安全便捷的插拔式,并用不同颜色区分线路,实现了设备功能的拓展与安全性能的跃升。三是注重教学相长。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线路制作、设备组装与调试等环节,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“真刀真枪”的工程实践机会,实现了“在做中学”,也有效降低了项目成本。四是强化工艺保障。对于钣金、喷漆等专业性强的机加工环节,学院支持团队选择合格的外协加工厂,确保自制设备的整体工艺水平达标,兼顾了创新性与专业性。
二、成效显著,多方共赢,彰显自研模式综合价值
一是成本显著节约。以李艳玲老师负责的“维修电工通用实训考核台升级改造”项目为例,该批设备购于2011年,通过自制改造模式,教师设计、学生参与、材料外购、专业外协加工,单套成本仅为1.5万元,若整体外包,单套费用高达2万元,节约经费达25%,经济效益显著。二是资源高效整合。通过项目的开展,成功实现了旧设备的深度再利用,变“废”为宝,推动了实训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教学条件的自给自足。三是师生共同成长。教师通过项目提升了工程实践与科研能力,获得了绩效奖励;学生通过劳动锤炼了专业技能,获得了劳务报酬。项目成为连接教学、科研与生产的有效平台,也成为学生专业发展的多样化载体。
下一步,电气工程学院将计划持续开展调研,对需要改造的实训室进一步挖掘有潜力的项目,并不断提升项目的技术难度与创新内涵。同时主动打破壁垒,与机械工程学院等二级学院寻求技术协作,力争将更多的项目环节(如机加工等)在校内消化完成,切实落实好学校关于鼓励教师开展自制教学仪器设备、推动教学资源大整合的决策部署,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。
(一审:何维雄;二审:宋叙泓;三审:郭稳涛)
官方微信
官方手机站
码上接单接诉即办